2025年6月27日,由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等主办的 “第十七届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 在南京盛大开幕。
会议期间,《高频 QRS 心电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推进会同期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全国22位心血管电生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付冰奇博士,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王骋教授,上海复旦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胡凯教授、潘健源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陈琦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钟华教授,北京301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李世兴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孟照辉教授,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马英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上官文锋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静华教授等(其中线上参会专家10位)。参会专家们在会期间共同交流探讨高频 QRS 心电分析技术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预测中的应用,旨在推动该技术在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中的深入开展,为心源性猝死防治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高频QRS技术:心电领域创新突破
心源性猝死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大难题。心电高频 QRS(HFQRS)分析技术作为新兴医疗手段,为早期诊断心肌缺血和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带来了新希望。
高频 QRS 心电分析技术通过新一代传感技术、信号降噪技术以及智能分析算法,能够精准捕捉心肌去极化过程中的高频信号变化,识别传统心电技术难以察觉的微小异常,从而为心肌缺血、心肌细胞活力状态评估以及恶性心律失常预测提供更敏感、特异的指标。
前期研究表明,高频 QRS 心电分析在区分心肌病患者与健康人群、预测心脏猝死风险方面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
多中心研究:携手共探临床价值
为深入探究高频 QRS 心电分析在冠心病心源性猝死预测中的价值,《高频QRS心电分析预测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由国内26家以上大型三甲医院共同参与,涵盖17个省份,计划纳入600多例冠心病患者,旨在建立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优化心源性猝死预测模型。目前,项目已进入分中心立项及设备入院阶段,预计2026年12月完成最后一例患者入组。
会议伊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作为多中心研究的负责人在会上发言,并希望通过多中心协作,使该项目有望成为冠心病心源性猝死预防提供更精准的评估工具,推动我国心律失常疾病诊断与治疗迈向新高度。
江苏省人民医院陈明龙教授在会上发言,强调了心源性猝死预防的重要性以及高频QRS心电分析技术的潜在价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潘健源教授详细介绍了心电高频QRS检查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规范应用该技术提供了指导。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付冰奇博士对全国临床多中心课题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包括研究目的、分组方法、入排标准、随访流程等内容,明确了各参研中心的职责与任务。随后,现场专家们围绕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交流,并围绕主要心律失常事件(如持续性室速、室颤、ICD正确放电和心脏猝死事件)分析高频QRS心电分析指标与心源性猝死风险之间的关系等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讨,为项目顺利推进献计献策。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国内心血管领域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更标志着我国在心源性猝死预防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随着《高频 QRS 心电分析预测冠心病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的深入推进,高频QRS心电分析技术有望在临床广泛应用,为心源性猝死高危人群带来福音,开启心源性猝死预防的新篇章。